
簡 介 英文名 玉米全蝕病是近年遼寧、山東等省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玉米根部土傳病害。 [為害癥狀]主要危害玉米根部。苗期典型癥狀是根上出現(xiàn)栗褐色橢圓形病斑,皮層壞死腐爛。玉米收獲前后,輕者根尖或部分根變黑褐色,重則須根和根毛大量減少,根皮變黑色,出現(xiàn)發(fā)亮條斑,呈現(xiàn)“黑腳”和“黑膏藥”癥狀。地上部分,病株自抽穗開花葉片逐漸變黃,干枯,重病株莖稈松軟,早衰倒伏。苗期雖根部發(fā)病,但由于玉米的次生根不斷再生,地上植株表現(xiàn)癥狀不是很明顯,只是表現(xiàn)為相對苗黃苗弱、生長較慢。 [病原]病原為禾頂囊殼玉米變種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et Olivier var.maydis Yao,Wanget Zhu和禾頂囊殼菌水稻變種在玉米上的一個生理小種 Gaeumannomyces graminis (Sacc.) Arx.et Olivier var.graminis Trans.,均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tài):病組織在PDA培養(yǎng)基上,生出灰白色絨毛狀纖細菌絲,沿基底生長,后漸變成灰褐色至灰黑色。經誘發(fā)可產生簡單的附著枝,似菌絲狀,無色透明;另一種為扁球形,似球拍狀,有柄,淺褐色,表面略具皺紋。玉米全蝕病菌玉米變種在自然條件下于莖基節(jié)內側產生大量子囊殼。子囊殼黑褐色梨形,直徑200~450um,子囊棍棒狀,內含8個子囊孢子,呈束狀排列。子囊孢子線形,無色。在PDA培養(yǎng)基上25℃培養(yǎng),菌絲白色絨毛狀,菌落灰白色至灰黑色,后期形成黑色菌絲束和菌絲結。菌絲有2種,一種無色,較纖細,是侵染菌絲;另一種暗褐色,較粗壯,在寄主組織表皮上匍匐生長稱為匍匐菌絲。菌絲呈銳角狀分枝,分枝處主枝和側枝各生l隔膜,連結成“A”字形。(2)特性。苗期接種對玉米致病力最強;該菌在5~30℃均能生長,最適溫為25℃,最適pH6。(3)寄主:高粱、谷子、小麥、大麥、水稻等,不侵染大豆和花生。 [侵染]該菌是較嚴格的土壤寄居菌,只能在病根茬組織內于土壤中越冬,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年。病菌從苗期種子根系侵入,后病菌向次生根蔓延,致根皮變色壞死或腐爛,為害整個生育期。該菌在根系上活動受土壤濕度影響,5、6月份病菌擴展不快,7~8月份氣溫升高雨量增加,病情迅速擴展。沙壤土發(fā)病重于壤土,洼地重于平地,平地重于坡地。施用有機肥多的發(fā)病輕。7~9月高溫多雨發(fā)病重。品種間感病程度差異明顯。丹玉13號、魯玉10號、自交系M017較感病。 [發(fā)生規(guī)律]有機質含量少、使用鉀肥不足的地塊,發(fā)生較重。高溫、高濕利于該病的流行大發(fā)生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玉米全蝕病是土傳病害,因此必須采取以種植抗病品種、輪作、增施農家肥等農業(yè)技術為主,結合藥劑處理種子,穴施顆粒劑或施用MB型玉米專用肥等綜合防治技術。(1)農業(yè)防治:種植抗病耐病品種。增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每公頃至少施用3.8萬千克農家肥,合理施用氮磷鉀肥(三者之間比例為1∶0.5∶0.5),尤其應多施鉀肥。合理輪作,重病地塊應與大豆及非禾本科作物輪作。深翻整地,消除病根茬,田間初侵染菌源量對病害發(fā)生起重要作用。立秋后及早深翻整地、清除病根茬是消滅越冬菌源的有效措施。(2)化學防治:可施用3%粉銹寧顆粒劑,每公頃穴施22.5千克,也可用25%粉銹寧、20羥銹寧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0.2%~0.3%拌種,或以玉米種衣劑17號,按1∶50拌種;0.01%~0.02%速保利顆粒劑,每公頃穴施45kg,或用速保利可濕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0.3%拌種,或施用MB型玉米專用肥,具有控制全蝕病發(fā)生和增產的雙重作用。③20%的乙酸銅600-800倍液澆根或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lián)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