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Corn grayish-green blight異名玉米青枯病 玉米莖腐病是一種重要土傳性病害,世界各玉米產區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1)根和莖基部。受害植株從莖基部發病處折斷,根莖內部組織腐爛壞死,病株的果穗往往下垂,籽粒松癟,造成玉米提前枯死、倒伏,千粒重、穗粒重、穗長和行粒數降低。(2)葉片。癥狀有青枯、黃枯和青黃枯3種。如在發病期遇到雨后高溫,蒸騰作用較大,因根系及莖基受病害,使水分吸收運輸功能減弱,從而導致植株葉片迅速枯死,全株呈青枯癥狀。如發病期沒有明顯雨后高溫,蒸騰作用緩慢,在水分供應不足情況下葉片由下而上緩慢失水,逐步枯死,呈黃枯癥狀。如病程發展速度突然由慢轉快則表現青黃枯。 [病原]病原菌有禾谷鐮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串珠鐮刀菌F.moniliforme (Sheld.)S.et H.,均屬半知菌亞門;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 (Eds.)Fitzp. 、腫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 Matth和禾生腐霉Pythium graminicola Subram,均屬鞭毛菌亞門。禾谷鐮孢有性態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串株鐮孢有性態為藤倉赤霉G.fujikuroi (Saw.)Wr.,均屬子囊菌亞門。這幾種病原菌,單獨發生或復合侵染,引起玉米青枯病。 [侵染]該病是土傳病害,病原菌在種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殘體上越冬,帶病種子和病殘體是主要初侵染源,從根部傷口侵入。 [發生規律]玉米莖腐病是由多種病原菌引起的土傳病害,發病原因復雜。(1)品種因素。矮稈品種、早熟品種,易發病。(2)氣候因素。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溫、高濕是莖腐病發生流行的重要條件,尤其是雨后驟晴,土壤濕度大,氣溫劇升,往往導致該病暴發成災。(3)栽培因素。播種早,密度大,田間郁閉,通風透光不良,發病重。同一品種,一般春播發病輕,夏播發病重。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耐病品種。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有機肥要充分腐熟后施用,并適當增施鉀肥。起壟種植,雨后及時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防治地下害蟲,減少根部傷口,也可減輕發病。實行與谷子、大豆、水稻等作物進行輪作。(2)種子處理:用種子重量0.2%的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拌種。田間零星發病時,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每株用量500毫升。每隔7天灌一次,連續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