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mosaic 大豆花葉病毒病在大豆產區中占大豆病毒病的70%~95%以上,常年產量損失5%~7%,重病年減產10%~30%,個別年份或少數地區可減產50%以上。病株減產因素主要是豆莢數少,百粒重下降,萌發率、蛋白質含量及含油量降低。 [為害癥狀]類型可分為輕花葉型、皺縮花葉型和皺縮矮化型。(1)輕花葉型:病葉呈黃綠相間的輕微淡黃色斑駁,植株不矮化,可正常結莢,抗病品種或后期發病品種植株多表現此種癥狀。(2)皺縮花葉型:病葉呈明顯的黃綠相間的斑駁,皺縮嚴重,葉脈褐色彎曲,葉肉呈泡狀突起,暗綠色,整個葉緣向后卷,后期葉脈壞死,植株矮化。(3)皺縮矮化型:植株葉片皺縮,輸導組織變褐色,葉緣向下卷曲,葉片歪扭,植株節間縮短,明顯矮化,結莢少或不結莢。(4)籽粒:受感染的子粒,種皮上產生褐色或黑色的斑紋(褐斑粒),斑紋的顏色與臍色一致或稍深,有時斑紋波及整個子粒表面,但多數呈現放射狀或帶狀。斑紋發生情況受品種和發病程度影響。 [病原]大豆花葉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簡稱SMV,屬馬鈴薯Y病毒組。(1)形態:病毒粒體線狀,大小(650~760)nm×18nm。含單股RNA。感染2~3個星期病葉細胞內產生的內含體為風輪狀,大小12~14nm。(2)特性:病毒在體外不穩定,鈍化溫度60~70℃,稀釋限點100~1 000倍,體外保毒期根據不同分離物約為1~14天。鈍化pH值為小于4大于9。 (3)寄主。大豆、蠶豆、豌豆、秣食豆、紫云莢、花生、黃茂、覓色羹、白色冀、昆諾菊、瓜爾豆、雙花扁豆、白花扁豆、硬毛木藍、長序菜豆、利馬豆、菜豆、綠豆、可豆、長就豆、豌豆、千日紅。 [侵染](1)毒源:東北等一季作地區及南方大豆栽培區,種子帶毒在田間形成病苗是該病初侵染來源,長江流域該毒原可在蠶豆、豌豆、紫云莢等冬季作物上越冬,也是初侵染源。可通過病汁液、種子及蚜蟲非持久性傳毒。傳毒蚜蟲有桃蚜、豆蚜、大豆蚜等30多種。在大豆花前期被侵染,花萼、花瓣、雌雄蕊、未成熟莢及未成熟種子均能帶毒。病株成熟種子不是每莢每粒種子均帶毒。種子帶毒部位有種皮、胚乳、胚芽。干燥貯藏至播種時,大多種皮中病毒失活,實生病苗主要是胚芽帶毒的種子。(2)傳播:發病初期蚜蟲1次傳播范圍在2m以內,5m以外很少,蚜蟲進入發生高峰期傳毒距離增加。生產上使用了帶毒率高的豆種,且介體蚜蟲發生早、數量大,植株被侵染早,品種抗病性不高,播種晚時,該病易流行。 [發生規律](1)菌源因素:帶毒種子是田間發生病毒的初次侵染源。不同品種受病毒感染后,種子帶毒率有差異。在田間有毒源情況下,蚜蟲發生時期有翅蚜遷飛期及著落于植株頻率是影響嚴重度的重要因素。(1)寄主抗性:①大豆品種對花葉病毒抗性應包括品種對病毒侵染抗性,即發生嚴重度抗性,抗斑駁即不產生或低斑駁率,抗種傳,即不種傳或低種傳率的品種;抗蚜蟲,即蚜蟲不取食的品種,或著落植株率低的品種。這二方面抗性主要影響田間初次侵染源及發生病害的嚴重度。②大豆不同品種在氣溫30℃以上,病毒癥狀出現隱癥或顯癥。高溫隱癥品種產量損失比顯癥品種少。(2)環境因素。溫濕度是影響田間蚜蟲發生量及遷飛的因素。(3)栽培因素:長期種植同一抗病品種,會引起病毒株系變化,造成品種抗性降低或喪失抗病性。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播種無毒或低毒的種子,是防治該病關鍵。生產上種子帶毒率要求控制在0.5%以下,可明顯推遲發病盛期,減輕種子發病率。(1)農業防治:建立無病留種田。良種繁殖田種子帶毒率控制在0.2%以下,種子田與生產田隔離100m以上,采取各種措施嚴格防治病毒病的發生。選用免疫或抗病品種。免疫品種有87812、85444S-1、RN-9、3481、3317、86537-6、3708、魯黑豆2號、860509-1、齊都84、鳳91-801、鳳91-709、丹807、新金黃豆。適當注意調整播種期,使苗期避開蚜蟲高峰。早期清除病苗,一季作地區適當晚播。(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0.5%抗毒豐菇類蛋白多糖AS 300倍液,或10%病毒王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1.5%植病靈Ⅱ號乳油 1 000倍液。治蚜防病。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