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Flower thrips異名臺灣薊馬、麗花薊馬 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 (Trybom)屬纓翅目,薊馬科,又稱臺灣薊馬。各地均有分布,國外分布于朝鮮、日本、印度、蒙古、俄羅斯及歐洲、北美洲。為害棉花、水稻、小麥、豆類、瓜類、十字花科蔬菜類等,食性雜。 [為害癥狀]為害棉花的子葉、真葉和生長點等幼嫩部位,輕則造成葉背出現銀灰色斑點或小斑塊,葉片變形,重則生長點被破壞或頂尖折斷,子葉變肥大,形成不生真葉的無頭棉,引起棉苗死亡。真葉受害,出現黃色斑塊,后葉片皺縮、破爛或折斷,棉株生長緩慢,生長點被害半月后形成多頭棉,花蕾大大減少。也可為害蕾和花,造成脫落。 [發生規律](1)世代。每年發生11~14代。(2)越冬。以成蟲越冬。(3)時期。早春主要在蠶豆花中為害繁殖,棉苗出土后逐漸遷到棉苗上為害。5~6月是為害盛期。(4)氣候。降雨對它的發生為害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在日平均氣溫20~27℃范圍內,有利于花薊馬的發育、繁殖和為害。夏季高溫干燥,為害明顯減輕。(5)栽培。一般以棉~蠶豆、棉~綠肥套種田或靠近綠肥地的棉田受害最重,棉~麥套種或遠離綠肥地的棉田受害較輕。花薊馬喜郁閉、潮濕的環境,密度大的棉田受害重。 [形態](1)成蟲。雌成蟲體長約1.3mm,淡褐色至褐色,頭胸部黃褐色。觸角較粗壯,第3節長為寬的2.5倍,前半部有一橫脊,7、8兩節短小。頭短于前胸,頰兩側收縮明顯。單眼間鬃長,位于三角連線內緣。前胸背板前緣有長鬃4根,后緣有長鬃6根,均以中間兩根稍短。前翅較寬短,淡灰色,有上下兩根縱脈,前脈鬃20~21根,后脈鬃14~16根,均勻排列。頭、前胸、翅脈及腹端鬃較粗壯且黑。雄蟲與雌蟲形態相似,全體黃色。(2)卵。長約0.29mm,寬約0.15mm,側面呈腎臟形,背面及正面呈雞蛋形,初產時乳白色,略帶綠色,頭的一端有卵帽,近孵化時可見紅色眼點。(3)幼蟲。共4齡。1齡若蟲體長0.3~0.6mm,觸角第4節膨大,呈鼓槌形。2齡若蟲體長約1mm,橘黃色,第4節觸角長與粗相等,復眼紅色。觸角第3節有覆瓦狀環紋,第4節有環狀排列的微鬃。3齡若蟲叫前蛹,體長1.2~1.4mm,翅芽伸達腹部第3節。4齡若蟲叫偽蛹,體長1.2~1.6mm,觸角5節,不明顯,單眼內緣有黃色暈圈。 [習性]成蟲以清晨和傍晚取食最盛,白天多在葉背隱藏潛伏。成蟲有很強的趨花性,卵大部分產于花內植物組織中,如花瓣、花絲、花膜、花柄,一般產在花瓣上,但在棉苗上產于葉片背面表皮內。每雌產卵約180粒。產卵歷期長達20~50天。成蟲和若蟲都可為害棉苗,成蟲喜在嫩葉背面邊緣取食,棉苗受害主要在子葉期,第1、2片真葉開展后,葉片及嫩芽受害均不顯著。 [防治](1)農業防治。及時進行秋季深翻和冬灌,冬春及時清除田間及周圍雜草,以減少蟲源。避免棉花與薊馬的早春寄主間作,但麥~棉間作較好,因為麥田可大量駐留天敵,從而可減輕薊馬在棉田為害③結合間、定苗,拔除“多頭苗”。定苗后如發現“多頭苗”時,應及早去掉青嫩粗壯的分枝,留下較細的、帶褐色的枝條,并適當施肥,使其最后結鈴數可接近正常棉株。(2)藥劑防治。早春可在棉田四周雜草上,鄰近棉田的蔥、蒜上噴灑殺蟲劑,進行一次預防性防治,以消滅早春蟲源。先把棉籽在55~60℃溫水中預浸30分鐘,撈出后晾至種毛發白,用10%吡蟲啉有效成份50~60克拌棉種100千克,堆悶12小時后翻動一次,24小時后播種。定苗后當蟲株率達到5%或百株蟲量達15~20頭,或花期每朵花中蟲量達百頭以上時,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4 000倍液,或35%賽丹乳油2 000倍液,或10%除盡乳油2 000倍液,或l0%大功臣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或2.5%保得乳油2 000~2 500倍液,或44%速凱乳油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隔7~10天1次,防治2~3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