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 長額負蝗學名Atractomorpha lata(Motschulsky);異名A:bedeliBolivar, 屬直翅目,蝗科,主要分布 北起黑龍江、內蒙古,南抵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南境,東近國境線,西達四川、云南,止于東經102附近,密度一般不及短額負蝗。國外分布于日本、朝鮮。 [為害癥狀]幼齡若蟲啃食葉肉,只留表皮。較大的若蟲和成蟲把棉葉咬成缺刻,有時只留主脈。棉花的生長點、蕾和花也常受害。 [發生規律]以卵在土中越冬。在江蘇、浙江,每年可發生2代,7~8月為害棉花最重。 [形態]雄成蟲體長21~25mm,雌成蟲體長30~40.5mm;雄成蟲前翅長22~23mm,雌成蟲29~36.5mm。體通常為綠、黃綠或淡黃色,有時為枯草色,雜有黑色小斑點,色彩變異頗多。頭部錐形,頂端較尖,顏面頗向后傾斜,和頭頂組成銳角,顏面隆起較狹,有縱溝,頭頂頗向前突出,較長。從側面看,自復眼的前緣到頭頂頂端的距離,約等于復眼最大直徑的1.45~1.75倍。觸龜粗短,通常17~18節,基部距離單眼較遠,由觸角基部到單眼的距離較長于觸角第一節的寬度,頭側窩消失。前胸背板寬平,小顆粒和刻點明顯,中隆線甚低,線狀,側隆線不明顯;3條橫溝均明顯,后橫溝接近后端,溝前區的長度約等于溝后區長度的1.4~1.6倍,前緣較直,或在中部略凹;后緣沿中隆線常有很小的三角形凹口。前胸背板側片的后緣頗內陷,側片的后下角為銳角,前胸腹板突向后傾斜,長方形;中胸腹板側葉間的中隔較狹,后端更狹,中隔的長度明顯地長于寬度。前翅甚長,基部常有淡紅色小斑,其長度常超過后足脛節的中部,前翅長度為其最寬處的8.4~9倍(雄性)或7.7~8倍(雌性)。后翅透明,有時略帶淡綠色,頗短于前翅,狹三角形,長度約為寬度的2.5~2.8倍(雌性)。后足腿節勻稱,外側綠色,內側黃綠色,上側的上隆線無細齒,腿節的長度約等于最寬處的6.2~7倍,后足脛節綠色或黃綠色,頂端具外端刺或內端刺,近頂端之半的側緣呈片狀擴大,跗節的基部黃綠色,頂端紅褐色,爪間的中墊較長,常超過爪的中部,有時甚至到達爪的頂端。雄性肛上板狹長三角形,近基部之半的中央具有縱隆線,尾須短錐形,頂端較尖;下生殖板較短,由側面看,頂端呈略微傾斜的切面。雌性產卵瓣狹長,頂端較尖,近乎鉤狀,上產卵瓣的上外緣有明顯的細齒。 [防治](1)農業防治。發生嚴重的地區,在秋、春季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鏟除田埂、渠堰兩側5cm以上的土及雜草,把卵塊暴露在地面曬干或凍死,也可重新加厚地埂,增加蓋土厚度,使孵化后的蝗蝻不能出土。(2)藥劑防治。抓住初孵蝗蛹在地埂、渠堰集中為害雙子葉雜草、擴散能力極弱的特點,在3齡前及時進行藥劑防治。噴敵馬粉劑1.5~2千克/畝,或40%敵馬合劑乳油2 000~3 000倍液噴霧,或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噴霧。每隔5~7天防治1次,連續2~3次。田間噴藥時,藥劑不但要均勻噴灑到作物上,而且要對周圍的其他作物及雜草進行噴藥。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