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Oriental chinch bug異名甘蔗異背長蝽 又稱為甘蔗異背長蝽。學名Cavelerius saccharivorus(Okajima),屬半翅目,長蝽科。為害甘蔗、蘆葦等禾本科植物。浙江、福建、江西、臺灣、廣東、廣西。臺灣中北部及大陸局部地方密度頗大,為害較重。國外分布于日本。 [為害癥狀]成、若蟲刺吸葉鞘、葉片的汁液,發生嚴重時,可致受害蔗苗生長發育停滯,葉片黃枯而死。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福建、浙江、臺灣一年發生3代。(2)越冬及蟲源。以成蟲隱蔽在靠近蔗莖基部的枯鞘或蔗莖中部半裂開的青葉鞘、心葉中越冬。少數以末齡幼蟲越冬。(3)發生因素:秋季溫暖干燥易發生。 [形態](1)成蟲。全體黑色.密生灰白色剛毛.體狹長而勻稱。頭部黑色,呈三角形寬而短,密布粗大刻點。觸角位于腹眼的下部共有4節,第1節最短,第2節次之。第1節為淡褐色,第2、 3、4節為黑色。喙有4節,第1、2、4節和第3節大部為棕褐色,其余部分黃褐色,長度超過中足基節。復眼紅褐色,呈半球形突出,單眼漆黑色位于復眼稍后。前胸背呈長方形.突起呈盔甲狀。(2)卵。似長口袋形,長1.2~1.4mm.寬0.45~0.53mm。有灰白色狀網將所產的卵連成排。初產時黃褐色,后期中央部分為紅色,兩端呈黃褐色。孵化前卵殼頭部有一極小的黃褐色區域。(3)幼蟲。初孵若蟲頭部深褐色,胸部為黃褐色,第1、 2、 3腹節為黃色,其余腹節為橘紅色,后4節背部中央有1較大黑斑。腹部有剛毛。隨著若蟲蟲齡期增大,頭及前、中胸背極、腹部末節為黑色。翅芽基部為白色,其余部分為黑色。到末齡若蟲腹部第3、4節背面中央有1白色大斑,腹部第6節背而有2個對稱的三角形大斑外,頭及胸、腹部均為黑色形似成蟲。 [習性]甘蔗長蝽為不完全變態昆蟲,行兩性生殖。若蟲變成成蟲后2~4天交尾,交尾時間24小時左右。雌蟲交尾后4~6天產卵,卵產于甘蔗葉鞘的內側,每次產卵30粒左右。 [防治](1)農業防治。結合田間管理,經常剝除枯鞘和敗葉。(2)藥劑防治。5~6月蔗苗高1m左右時,噴灑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 1 5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