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eanut stem rot異名花生頸腐病 花生莖腐病全國各花生產區均有發生,山東、江蘇、河南、河北、陜西、遼寧、安徽、海南、廣東等省發生較重,近年來呈現年加趨勢。一般田塊的發病率約為10%~20%,嚴重可達50%~60%,甚至顆粒無收。植株早期感病很快枯萎死亡,后期感病者果莢常腐爛或種仁不滿,嚴重影響花生的產量和品質。 [為害癥狀](1)幼苗?;ㄉ酌绯鐾燎凹纯筛胁。【ǔO惹秩咀尤~,造成子葉變黑腐爛,然后侵入植株莖基部及地下根頸處,產生黃褐色水債狀,后逐漸繞莖或根頸擴展形成黑褐色病斑。病斑擴展環繞莖基時,地上部萎蔫枯死。在潮濕條件下,病部產生密集的黑色小粒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表皮易剝落。田間干燥時,病部皮層緊貼莖上,髓部干枯中空。(2)成株。成株期發病,先在主莖和側枝莖基部產生黃褐色水漬狀略凹陷的病斑。病斑向上、下發展,莖基部變黑枯死,縱剖根頸部,髓呈褐色干腐狀,濕度大時,病株變黑腐爛。病部密生黑色小粒點。 [病原]病原為棉色二孢Diplodia gossypina Cooke,屬半知菌亞門。有性態為Physalspora gossypina Stavens.屬子囊菌亞門。(1)形態: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大小300~400μm,埋生。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分生孢子無色,橢圓形,單胞,成熟后黑褐色,雙胞,大小(14.4~29.44)μm×(9.6~14.10)μm。子囊座黑色,叢生,直徑250~300μm。子囊長90~120μm。子囊孢子無色,單生,大小 (24~421)μm×(7~17)μm。 [侵染](1)越冬。病菌以菌絲和分生孢子器在種子和土壤病殘株上越冬,病株和粉碎的果殼飼養牲畜后的糞便,以及混有病殘株的土雜肥也是傳播蔓延的重要菌源。(2)侵入。病菌主要從傷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病害在田間主要通過風雨、流水和農事活動傳播。遠距離傳播主要靠種子調運。 [發生規律](1)感病期。苗期為最適侵染時期,其次為結果期。(2)氣候因素。一般苗期雨水多,土壤濕度大,病害發生就比較重。發病高峰常出現在降雨適中或大雨驟晴之后。(3)栽培因素。種子帶菌率高,發病重。連作花生地,發病重。春播花生病重,夏播花生病輕。低洼積水、沙性強、土壤貧瘠的土地,發病重。使用花生病株莖蔓飼喂牲畜的糞肥,以及混有病殘株未腐爛的土雜肥均會加重病害發生。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種子處理:播種前可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0.6%的12.5%烯唑醇乳油,或用0.2%的2. 5 %咯菌腈種衣劑拌種。(2)農業防治:選種高產、抗性較強的品種。播種前要精選大粒飽滿種子,剔除變色、損傷的種子,適宜選擇夏花生留種。輕病地與玉米、高粱、谷子等禾谷類非寄主作物輪作1~2年,重病地輪作3~4年。增施腐熟的有機肥,追施草木灰。中耕鋤草,及時拔除田間病株?;ㄉ斋@后要及時深耕深翻土地。(3)藥劑防治:齊苗后、開花前和盛花下針期分別噴淋藥劑1次,著重噴淋莖基部。藥劑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3%廣枯靈水劑8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也可用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按1:1的比例混合,對水配成1 000倍液噴霧。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