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異名長白盾蚧、長白介殼蟲、梨長白介殼蟲、日本長白蚧、茶虱子、日本白片盾蚧 學名Leucaspis japonicaCockerell;異名Leucaspishydrangeae Takahashi。寄主 薔薇、丁香、刺梅、芍藥、木蘭、皂角、毛櫻桃、白臘、水蠟、紅葉李、櫻花、三角楓、錦雞兒、小葉樸、山丁子、稠李、紫椴、山胡椒、山楂、懸鈴木、榆、茶、無花果、柑桔、枇杷、蘋果、梨、李、梅、柿等。分布 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云南、山東、江蘇、湖北。 [為害癥狀]以若蟲、雌成蟲刺吸茶樹汁液,致受害茶園樹勢衰弱,葉片瘦小、稀少,茶園未老先衰。該蟲還可在短期內形成緊密的聚落,布滿枝干或葉片,造成嚴重落葉,發芽大減,連續受害2~3年,枝條枯死或整叢連片死亡。是茶樹上毀滅性害蟲。 [發生規律]江蘇、浙江、安徽、湖南茶區每年發生3代,以末齡雌若蟲和雄蟲前蛹在茶樹枝干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雌成蟲羽化,4月中、下旬雌成蟲開始產卵,第1、2、3代若蟲孵化盛期主要在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10月上旬。第一、二代若蟲孵化較整齊,第三代歷時較長。各蟲態歷期:卵期13~20天,若蟲期23~32天,雌成蟲壽命23~30天。雌成蟲把卵產在介殼內,每雌產卵10~30粒,若蟲孵化后從介殼中爬出來。雌蟲共三齡,后變為成蟲;雄蟲二齡,二齡后變為前蛹。一、二代分布在葉片上多于枝干,雄蟲多棲息在葉緣或邊緣齒刻之間,雌蟲多分布在枝干上或葉背中脈附近。第三代雌雄均分布在枝干中、下部,葉片上少見。茶樹生長茂密、枝條及皮層嫩薄受害重。長白蚧生育適溫20~25℃,相對濕度高于80%易發生。茶園郁蔽、偏施、過施氮肥、樹勢生長衰弱、幼齡茶園及臺刈復壯茶園受害重。 [形態]介殼雌成蚧殼長1.68~1.80mm,紡錘形,暗棕色,其上具一層白色不透明蠟質物,一個殼點,頭端突出。雄蚧殼長形,白色,殼點突出在頭端。成蟲雌成蟲體長0.6~1.4mm,梨形,淺黃色,無翅。雄成蟲體長0.5mm一0.7mm,淺紫色,頭部色較深,1對翅,白色半透明,腹末具一針狀交尾器。卵長0.23mm,寬約0.11mm,橢圓形,淺紫色。若蟲體長0.2~0.31mm,觸角5節,足3對,腹末具尾毛2根。雌蟲共三齡,雄蟲二齡。一齡末期體長0.39mm,體背覆一層白色蠟質介殼。二齡若蟲體長0.36~0.92mm,體色有淡紫或淡黃、橙黃及紫黃等,觸角及足消失,體背介殼灰白色。三齡若蟲淺黃色,腹部末端3、4節向前拱起。前蛹長0.63一0.92mm,長橢圓形,淺紫色。蛹長0.66~0.85mm,細長,淡紫色至紫色。觸角、翅芽、足均出現,腹末生一針狀交配器。 [習性]若蟲在晴天中午孵化旺盛,初孵若蟲活潑善爬,經2~5小時,把口器插入茶樹組織內固定蟲體并吸取汁液,固定一小時后即分泌出白色蠟質介殼覆蓋在體背上。 [防治](1)農業防治。嚴防有蚧殼蟲苗木運到新茶區。受害重茶園應進行臺刈更新,臺劉后加強管理,防止殘存的長白蚧蔓延。(2)藥劑防治。防治重點應該放在若蟲孵化較整齊的1~2代。在若蟲盛孵末期及時噴灑50%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25%愛卡士乳油、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第三代可用10~15倍松脂合劑或原油乳劑25倍液防治。也可在秋冬季噴灑0.5。石硫合劑。噴藥質量對防效影響很大,強調均勻周到。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