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ear tussock moth異名三角苞卷葉蛾、幕孔蛾 茶小卷葉蛾學名:Caloptilia theivora(Walsingham).屬鱗翅目,細蛾科。為害茶樹、山茶。我國分布于偏南,北限未過淮河,最北采地浙江安吉、安徽六安、江西廬山、湖南瀏陽、四川越西,南至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云南,東面濱海,西達四川、云南,止于兩省西側。國外分布于日本、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 [為害癥狀]幼蟲在茶樹嫩葉里潛食,或卷成三角苞匿居取食,影響茶葉產量。如三角苞混入率高于3%,開始影響茶葉質量。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浙江1年發生7代。(2)越冬及蟲源。以繭蛹在中、下部成葉,或老葉背面凹陷處越冬。(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初夏蟲口發生較多,全年以夏茶期受害最重。但溫度過高對其生育不利,氣溫超過28℃,成蟲很快死亡,極少產卵。因此,在7~8月份高溫季節為害較輕。②栽培因素。留養茶園與幼齡茶園發生較多。③天敵。幼蟲期有錐腹小蜂、茶細蛾絨繭蜂等寄生,總寄生率在杭州可達69%。茶細蛾絨繭蜂在湖南部分茶園寄生率可達40%以上,一定程度上可壓低蟲口數量。 [形態](1)成蟲。體長4~6mm,翅展10~13mm。頭、胸部暗褐色,復眼黑色,顏面披黃色毛。觸角褐色,絲狀。前翅褐色,帶紫色光澤,近中央有1金黃色三角形大紋并達前緣。后翅暗褐色,緣毛長。腹部背面暗褐色,腹面金黃色。雌蛾末節較粗,披暗褐色長毛。(2)卵。扁平而橢圓,無色,具水滴狀光澤,近孵化時較混濁。(3)幼蟲。成長幼蟲8~10mm,體乳白色,半透明,口器褐色,單眼黑色,體表有白色短毛,第6腹節腹足退化。前期體較扁平,頭小,胸部大,腹部向后漸細;后期體圓筒形,能透見深綠,或紫黑色消化道。(4)蛹:圓筒形,長5.0~6.0mm,淡褐色。頭頂有1個三角形刺狀突起,身體兩側各有1列短毛。觸角和后足超過腹末節。體末有8枚小突起,背面中央兩枚較大。繭灰白色,長橢圓形,長7.5~9.0mm。 生活習性 [習性](1)成蟲。成蟲夜晚活動交尾,有趨光性。白天多停息在茶樹葉背,前、中足并攏直立,體前段舉起,翅傾斜,呈“入”字形。(2)幼蟲。共5齡,1、2齡為潛葉期,葉背呈現彎曲帶狀潛道。3、4齡前期為卷邊期,吐絲將部分葉緣向背面卷折,匿居咬食葉肉,僅留上表皮。4齡后期和5齡為卷苞期,將葉尖向葉背橫卷結成三角蟲苞,匿居其中咬食葉肉,僅留1層上表皮,且常轉移另行結苞為害。一般是1個苞內只有1頭幼蟲,也時有2頭以上的。幼蟲老熟后,咬1孔洞從蟲苞內爬出,至下方老葉,或成葉背面吐絲結薄繭化蛹,(少數在葉面結繭)羽化后蛹殼有一半露出繭外。 [防治](1)農業防治。幼齡幼蟲期結合采摘滅蟲,平時結合修剪,剪除蟲苞,是一項很有效的措施。(2)生物防治。剪下的有蟲苞葉,放在寄生蜂保護器內讓天敵飛回茶園再作適當處理。在天敵寄生高峰期,盡量不施農藥。(3)藥劑防治。卷葉蟲類因有蟲苞,藥劑不易殺傷,必須及早防治,通常可在幼蟲盛孵期,或幼齡期噴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或20%高氯?馬乳油 3 000倍液,或1.8%阿維菌素乳油 3 000倍液。噴藥時注意將蟲苞噴濕,最好加入少量肥皂水,或煤油。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