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 介 英文名Tea brown leaf spot 茶褐色葉斑病分布較普遍,在浙江、安徽、江蘇、湖南、四川、廣東等地茶區均有發生。發生嚴重的茶樹葉片枯黃,芽頭瘦弱,提早落葉。一般梅雨期間發生較多。 [為害癥狀]發生在成葉、老葉上。一般從葉緣或葉尖開始,初為褐色小斑塊,后成暗褐色,病斑半圓形或不規則形,界線不明顯,濕度大時,產生灰黑色霉層,后期病葉脫落。 [病原]病原為一種尾孢菌Cercosporasp.屬半知菌亞門。(1)形態。分生孢子梗不分枝,直或稍彎曲,大小(12~75)μm×(2~3)μm。③分生孢子鞭狀,無色,基部粗,頂端漸細,大小(40~92)μm×(3~5)μm。(2)特性:孢子萌芽率以在15℃下最高,而在30℃以上顯著降低。 侵染循環 [侵染](1)菌源。病原以菌絲體在茶樹病葉組織內或落葉中越冬。翌年春天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在水滴中萌芽,侵入葉片組織,產生病斑,病斑又產生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在春秋多雨季節發生嚴重,即3~5月份和9~11月份發生居多。 [發生規律]品種間的抗性有差異。適溫高濕有利于發病。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高的茶園發生較重,過度采摘、凍害較重以及肥料不足或茶園蔭蔽均有利于發病。形態特征生活習性防治方法(1)農業防治:做好清溝排漬工作,雨后及時排水,降低園地濕度,防止濕氣滯留。合理采摘,做好茶園排水和防凍工作,促使茶樹健壯,提高抗病力。清除園地病殘落葉,減少病菌侵染來源。做好防寒工作,防止凍害發生,以減輕發病。(2)化學防治: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秋發病初期噴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700倍液。深秋或初春非采摘期還可噴1次0.6%~0.7%石灰半量式倍式波爾多液。非采摘茶園可噴12%綠乳銅乳油 6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