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大白菜干燒心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發病率在2%~28%之間。特別是春、夏大白菜發病較重,有的地塊甚至絕產。我國分布于河北、陜西、福建、浙江、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份。 [為害癥狀]多發生于大白菜蓮座期至結球期。蓮座期發病時,心葉頂部邊緣呈半透明水浸狀,之后病斑擴展,葉緣逐漸變干黃化,向外翻卷、枯萎、皺縮成白色干帶,呈干紙狀;葉組織呈水浸狀,葉脈暗褐色,病處汁液發黏,但無臭味,病部與健部界限清晰,有時出現干腐或濕腐,發病嚴重時,外葉生長快而內葉生長慢,致使外葉直立,心葉矮小,喪失食用價值。結球期發病葉片主要發生在葉球中部,即由外向內的第17~35片葉,發病后葉球的外觀正常,但切開后可見到心葉邊緣焦枯,葉球雖可生長,但包球不緊,發病嚴重的則空心,有的受腐敗性細菌侵染而腐爛,在大白菜貯藏期病部還繼續擴展。 [病原]生理性病害。 [發生規律]大白菜干心病為生理性病害。過去一直認為干心病是由于生理缺鈣引起的,生理缺鈣并非土壤真正缺鈣,而是由于氮肥施用過多導致大白菜生長過快或環境條件不適宜而導致鈣素吸收受阻所至?,F在則認為干心病是土壤中活性錳(水溶態錳、代換態錳及易還原態錳三者的總和)嚴重缺乏造成的,因為經化驗分析,發病與未發病的大白菜鈣含量并沒有明顯的變化,而其錳含量變化明顯,發病大白菜錳含量很低。典型的鈣質土有效錳的含量相當低,多在10mg/kg左右,有的甚至不足1mg/kg,因此該病多發生在我國的鈣質土地區。在石灰性土壤中代換態錳的含量為2~3mg/kg,但易還原態錳的含量高達100mg/kg,可以保證大白菜生育所需。因此土壤中活性錳的嚴重缺乏是造成大白菜干心病的主要原因,而土壤溶液濃度過高、氮素化肥施用過多、天氣干旱、土壤鹽堿化、灌溉水質不良是導致大白菜干心病的誘因。 [防治]選用抗病品種,一般直筒型品種較耐病。應盡量避免與吸鈣量多的作物連作,如甘藍、大豆、番茄等。灌水宜在早晚進行,蓮座期保持見干見濕,結球期應經常保持濕潤。增施有機肥,土壤有機質含量應保持在2.5%以上。氮、磷、鉀肥應配合施用,且應分次追施,切忌單施大量氮肥。大白菜蓮座期葉面噴施鈣、錳肥,每隔5~7天噴1次,連噴3~5次,每公頃每次用液量500千克左右,噴施鈣肥可用1%過磷酸鈣溶液、5‰氯化鈣溶液、臍腐速克靈300~400倍液;噴施錳肥可用0.7%硫酸錳溶液、70%代森錳鋅500~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200倍液。另外,大白菜蓮座期葉面噴施1‰鉬酸銨、5‰硫酸鉀、2‰硼酸、2‰磷酸二氫鉀溶液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在大白菜結球初期,施用含鈣顆粒劑,每株4~5克。在大白菜苗期、蓮座期、包心期葉面各噴施1次干燒心防治豐,每畝用藥0.45kg;也可每畝用干燒心防治豐200克拌土隨播種撒在埯里。貯藏時,控制窖溫在0℃左右、相對濕度90%~95%時,可降低發病率。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