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Sweet peper and Peper spotted wilt virus disease [為害癥狀]甜、辣椒黃化條斑病,病株生長點附近葉片上產生畸形、褪綠或花葉,后形成不明顯的輪紋,生長點四周莖上生褐色條斑,縱剖維管束變褐,莖基部表皮也變褐,與疫病癥狀相近。果實染病產生輕微花斑,畸形或產生不規則的褐色壞死斑,生長點枯死是該病特點。番茄斑萎病毒引起的甜、辣椒黃化條斑病的癥狀易變,有些品種在頂端嫩莖上產生系統壞死和落葉,落葉后又長出的新葉現系統花斑或嚴重變形,早期染病植株嚴重矮化。 [病原]病原為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簡稱TSWV。番茄斑萎病毒屬(Tospo virus)病毒起源于南亞及東南亞地區,屬于布尼亞病毒科,番茄斑萎病毒是該屬的代表種,是該科中唯一可侵染植物的屬。(1)形態。番茄斑萎病毒屬病毒粒子為近球形,直徑約80~110nm,具包膜,三分體單鏈RNA基因組,三個片段的5′和3′末端含共有的8個保守互補堿基,可形成假環狀結構。(2)寄主。可系統浸染辣椒、矮牽牛、百日菊、報春花、菜豆、蠶豆、大豆、大繡球、燈籠果、番木瓜、番茄、鳳仙花、孤挺花、假酸漿、金甲豆、菊、辣椒、落花生、馬鈴薯、馬蹄蓮、曼陀羅、三生煙、豌豆、西瓜、向日葵、煙草、菽麻、瓜葉菊、甜菜等。這種病原可以侵染有報道稱番茄斑萎病毒寄主范圍包括雙子葉植物69科,單子葉植物15科以及一種蕨類植物,總數多達1090種。 [侵染]病毒通過汁液和種子傳播。在自然環境中,番茄斑萎病毒屬病毒由薊馬,如西花薊馬、煙薊馬等,以持久且增殖的方式傳播使病害擴展蔓延。潛育期4天。 [發生規律](1)氣候因素。高溫、干旱有利于發病和傳播。(2)栽培因素。田間管理差,分苗、定苗、整枝等農事操作中病健株互相摩擦碰撞,易引起發病;田間雜草叢生,發病重。(3)病源因素。西花薊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是病毒的有效傳播介體可導致病毒病的流行,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西花薊馬的繁殖能力很強,在溫室內恒定的溫度下,1年可連續發生12~15代。薊馬的生活史約20~30天,雜食性,已知寄主植物多達500余種。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該介體在田間存在,而在多數溫帶地區主要存在于保護地栽培的作物上。有研究發現,生長季節早期西花薊馬的數量和TSWV引起的病害嚴重度間具有密切的關系。西花薊馬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與擴散是TSWV在各地陸續發現的主要原因。 [防治](1)檢疫:無病區要加強對調運植株的檢疫監管,嚴禁帶有該病毒的繁殖材料調入。(2)種子消毒。用40%磷酸三鈉10倍液浸種10分鐘,撈出后用清水反復沖洗數次,直到種子表面不光滑為止,再進行常規浸種和催芽。(3)農業防治。與非茄果類蔬菜輪作。農事作業時,注意手和工具的消毒。及時鏟除苦苣菜、野大麗花和田間雜草。花卉仙客來是病毒繁殖的重要媒介,其繁殖的病毒天對春天侵染鳳仙花、四季海棠、報春花等,進而引起番茄發病。已感發病毒的植株在及時清理,以防成為一個病毒源。(4)生物防治。已從番茄上克隆抗病基因,帶有該基因的植株不表現花葉癥狀。目前,已獲得轉基因抗斑萎病毒屬病毒的植物有菊花、花生、煙草和番茄等,這些轉基因植株表現出良好的抗性,可能為該病毒病的控制提供一條有效途徑。(5)化學防治。目前還無藥可有效用于番茄斑萎病毒的防治,市場上的一些藥劑一定程度上對一些作物有積極的作用,例如克毒靈、寶力豐病毒立滅、植物病毒鈍化劑、菌毒清等。已有該病毒病發生的地區,加強對傳毒薊馬的防治,以達到間接控制病害的目的。另外,參考其他類型病毒病的防治方法。生長季節應加強對薊馬的監控,通常使用黃色或藍色的黏板,根據薊馬的種群變化動態,及時防治。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時,可根據薊馬的生活史在其敏感時期使用殺蟲劑2~3次,每次間隔5天。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