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epper Sclerotinia rot 菌核病是辣椒冬春保護地栽培中的毀滅性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嚴重時發病率可達到30%以上,對產量有明顯的影響。 [為害癥狀]苗期和成株期均能染病。(1)成株期。主要發生在主莖或側枝的分杈處,病斑環繞分杈處,表皮呈灰,白色,從發病分衩處向上的葉片青萎,剝開分杈處,內部往往有鼠糞狀的小菌核。果實染病,往往從臍部開始呈水漬狀濕腐,逐步向果蒂擴展至整果腐爛,濕度大時果表長出白色菌絲團。(2)幼苗。苗期發病在莖基部呈水漬狀病斑,以后病斑變淺褐色,濕度大時病部易腐爛,無臭味,干燥條件下病部呈灰白色,病苗立枯而死。 [病原]病原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屬子囊菌亞門真菌。(1)形態。菌核初為白色,老熟后變黑色鼠糞狀,由菌絲體扭集在一起形成。子囊盤淺褐色,盤狀或扁平狀。子囊盤柄的長度3~15mm,伸出土面為乳白色,漸展開呈杯狀。子囊盤成熟后子囊孢子呈煙霧狀彈射。子囊棍棒狀,無色,內生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大小(10~15)μm×(5~10)μm。(2)特性。菌絲生長及菌核形成最適溫度20℃,最高35℃。(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茄科、葫蘆科等多種蔬菜。 [侵染](1)越冬與初侵染源。病原以菌核遺落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夏或越冬。(2)傳播特點。溫濕度適宜時萌發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植株上形成初侵染。發病后通過接觸形成再侵染。菌絲從傷口侵入,或其芽管直接穿過寄主失去膨壓的表皮細胞間隙,侵入致病。 [發生規律]南方2~4月份和10~12月份菌核有兩次萌發高峰期,北方多在3~5月份發生。夏季氣溫升高,病情稍緩和,但如遇有3天以上的連陰雨,病情又回升。 [防治](2)種子消毒。帶菌種子用52℃溫水浸種30分鐘,把菌核燙死,后移入冷水中冷卻。用種子重量0.4%~0.5%的50%可濕性粉劑撲海因,或50%可濕性粉劑多菌靈,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 拌種。(2)農業防治。用消毒過的育苗土育苗,確保幼苗生長健壯。整地前,清除大棚內殘枝,落葉,病殘果及雜草。每公頃撒施石灰1200kg,翻地后放水1周后曬干,再次翻地。定植前10天,整畦后蓋好黑色地膜,使畦內土溫迅速提高,可以進一步殺死土壤中的病原。上午閉棚提溫,下午放風排濕,創造不利于病原萌發、侵染的溫、濕度條件。(3)化學防治。苗床土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10g/m?拌細干土1kg,撒在土表,耙入土中后播種。預治菌核病有3個重要時期:一是定植前,在辣椒育苗盤上噴施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預防辣椒苗上的病原帶入大棚內;二是定植后,及時用50%敵克松可濕性粉劑 800倍液澆穴;三是“門椒”幼果長到1cm時,及時用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噴霧。另外,在澆灌催果水前1天,噴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加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 1 500倍液,此時植株正值結果盛期,易發病,噴藥可在果實和莖桿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發病初期及時施藥防治。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 1 000倍液,或60%防霉寶超微粉600倍液噴霧。如棚室內發病株數較少,也可用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 50~100倍液涂抹病部,可起到治療病株和控制病害蔓延的雙重作用。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