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Soybean fly異名豆桿蠅 豆桿黑潛蠅Melanagromyza sojae (Zehntner)de Meijere屬雙翅目,潛蠅科。分布北起吉林,南至臺灣。為害大豆及其他豆科作物。 [為害癥狀]幼蟲鉆蛀為害,造成莖桿中空,造成植株生長不良。 [發生規律](1)世代。在我國每年發生代數各地不同,且世代重疊。廣西柳州年發生13代以上,福建福州7代,浙江蘭溪6代,黃淮流域4~5代。(2)越冬。一般以蛹和少量幼蟲在寄主根茬和秸桿上越冬。華南部分地區全年均見為害。(3)時期。越冬蛹于4月上旬開始羽化,部分蛹可延遲到6月初羽化。越冬蛹成活率低,因此第1代幼蟲基本不造成為害。第2代幼蟲于6月上旬始盛,6月中旬末為高峰期,而蛹和成蟲的高峰期仍不明顯,只為害部分遲播的春大豆。第3代幼蟲于7月初始盛,7月上旬為高峰期,發生趨重,主要為害夏大豆。第4代幼蟲在8月初始發、8月中旬為高峰期,嚴重為害夏秋大豆,株為害率可達92%~100%。第5代幼蟲于9月初始發,9月中旬盛發。第6代幼蟲于10月上旬始發,10月中旬盛發。第5、第6代為害秋大豆,株為害率均達100%,單株蟲量達2.7~3.6頭,發生為害十分嚴重。多雨多濕的季節發生嚴重。 [形態](1)成蟲。體長1.8~2.2mm,黑色,有藍綠色光澤,復眼暗紅色。觸角3節,其背中央生有角芒1根。前翅內橫脈位于中室中部稍近端部。(3)幼蟲。幼蟲體長約3mm,圓筒形。(2)卵。橢圓形,乳白色,稍透明。(4)蛹。長筒形,棕黃色。 [習性]成蟲吸食花蜜,雌蟲還常以腹末刺傷葉片吸食汁液。卵多單產在葉背主脈附近表皮下。幼蟲孵化后即在葉內蛀食,后經葉脈、葉柄蛀入莖桿為害,并可蛀入根部。 [防治](1)農業防治。及時處理秸稈和根茬,深翻豆田,較少越冬蟲源。(2)化學防治。在大豆出苗后成蟲發生時噴藥。藥劑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 1 000倍液、2.5%保得乳油 3 00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