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Bean bacterial halo-blight 細菌性暈疫病是菜豆的一種危險性病害。廣泛分布于矮生菜豆種植的地區,北方地區發生較多。 [為害癥狀](1)葉片。上部葉片或新生葉先發病,病斑較小,初期為水漬狀,后逐漸變褐色并壞死,病斑周圍有寬的黃色褪綠暈圈。葉片發病表現為葉脈壞死,易穿孔或皺縮。該病為系統侵染,可引起花葉和葉片畸形。(2)莖部。病斑亦為水漬狀,有時有細菌滲出,可引起莖的環狀剝皮或萎蔫。(2)果莢。在豆莢上,尤其在豆莢的果縫處,病斑通常表現為類似脂點的暗綠色斑點,被侵染豆莢的種子會皺縮,白籽品種的種皮上有奶黃色的斑塊。 [病原]病原為丁香假單胞桿菌菜豆暈疫病致病型Pseudomonas syringae pv. phaseolicola (Burkh.)Young,Dye & Wilkie.屬細菌。(1)形態。菌體桿狀,大小約為(1.2~30)μm×0.5μm,具1~3根極生鞭毛。(2)特性。革蘭氏陰性。明膠液化緩慢,不水解淀粉,不還原硝酸鹽,尿酶陰性,在蛋白胨水中不形成二氧化硫。可以從葡萄糖、阿拉伯糖、蔗糖、甘露醇中產酸,不能從乳糖、棉子糖、衛矛醇產酸。(3)寄主。這種病原可以侵染扁豆、赤豆、木豆、桑橙、多花菜豆、月豆、菜豆、碗豆、葛、野葛、綠豆、斑豆、大豆等豆科植物。 [侵染]主要通過種子傳播。有報道種子帶菌率0.02%,就可造成該病流行。生長期內該病主要通過氣孔或機械傷口侵入,有時能造成系統侵染。 [發生規律]冷涼、潮濕地區易發病。在16~20℃較低溫度下,潛育期2~3天后,出現典型癥狀。在28~32℃高溫條件下,潛育期長達6~10天,病狀輕微,暈圈消失,但寄主內病原數量較多。 [防治](1)檢疫:嚴格檢疫,防止種子帶菌傳播蔓延。(2)農業防治。菜豆不同品種具明顯抗性差異,應選育種植抗病品種。(3)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 4 0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 5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 500~6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1次或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