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cotton bollworm異名棉鈴實夜蛾 棉鈴蟲,學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屬鱗翅目夜蛾科。全國各地均有發生。 '[為害癥狀]幼蟲食害嫩葉成缺刻或孔洞 [發生規律]內蒙古、新疆年發生3代,華北4代,長江以南5~6代,云南7代。以蛹在土中越冬。在華北于4月中下旬開始羽化,5月上中旬為羽化盛期;一代卵見于4月下旬至5月末,以5月中旬為盛期,一代成蟲見于6月初至7月初,盛期為6月中旬;第2代卵盛期也為6月中旬,7月份為第2代幼蟲危害盛期,7月下旬為二代成蟲羽化和產卵盛期;第4代卵見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所孵幼蟲于10月上中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棉鈴蟲為喜溫喜濕性害蟲。以蛹在土中越冬,初夏氣溫穩定在20℃和5cm深的土溫穩定在23℃以上時,越冬蛹開始羽化。成蟲產卵適溫為23℃以上。幼蟲發育適宜濕度為25~28℃,相對濕度75%~90%。 [形態](1)成蟲:體長14~18mm,翅展30~38mm,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環狀紋及腎形紋,腎紋前方的前緣脈上有2條褐紋,腎紋外側為褐色寬橫帶,端區各脈間有黑點,后翅黃白色或淡褐色,端區褐色或黑色。(2)幼蟲:老熟幼蟲體長30~42mm,體色變化很大,由淡綠、淡紅至紅褐乃至黑紫色,常見為綠色型及紅褐色型。頭部黃褐色,背線、亞背線和氣門上線呈深色縱線,氣門白色,腹足趾鉤為雙序中帶。(3)卵:卵約0.5mm,半球形,乳白色,具縱橫網格。(4)蛹:長17~21mm,黃褐色,臀棘鉤刺2根。 [習性](1)成蟲:成蟲多在19時至次日凌晨2時羽化,白天隱伏,覓食、交尾、產卵多在黃昏和夜間進行,具強趨光性和趨化性,2~3每年發生的楊樹枝對成蟲的誘集能力很強。成蟲羽化后當晚即可交配,2~3天后開始產卵,每雌終身可產卵1000粒左右,最多可達3000粒。卵散產,喜產于生長茂密、花蕾多的棉花上,產卵部位選擇嫩尖、嫩葉等幼嫩部分。(2)幼蟲:初孵幼蟲取食卵殼,第2天開始為害生長點和取食嫩葉。幼蟲有轉株為害習性,轉移時間多在9時及傍晚17時左右。3齡要以上幼蟲有自相殘殺習性。老熟幼蟲在入土化蛹前數小時停止取食,從植株上滾落地面,多在落地處尋找疏松干燥的土壤鉆入。 [防治]冬耕冬灌,消滅越冬蛹。田間用楊樹枝把誘蛾,楊樹枝把以新枯萎的、有清香氣味的效果最好。用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在卵高峰后第3~4天和第6~8天分別噴灑B.t乳劑,或蘇云金芽孢桿菌制劑,或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孵化盛期至2齡盛期施藥,每公頃用5%氯氰菊酯乳油750~900毫升,或10%氯氰菊酯乳油450~1125毫升,加水300~600升噴霧,有效期5~10天,每代施藥1~2次。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