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Pear Phytophthara crown and root rot異名梨黑脛病、梨干基濕腐病 梨樹疫病主要發生在甘肅、內蒙古、青海、寧夏等梨樹灌區,其中甘肅省發病較重,一般梨園病株率10%~30%,重病梨園達70%以上。 [為害癥狀](1)枝干。主要為害樹干基部,發病初期病斑為暗綠色,后變為黑褐色,病段樹皮腐爛、干縮下陷,呈環狀縊縮,表面干硬如革質。病斑自下而上發展,后病部與健部交界處產生明顯裂痕。如果病斑擴展到主干基部一周時,全樹即死亡。(2)幼樹。1~2年生植株發病后,當年葉片萎蔫、變紅、卷曲、繼而焦枯脫落,枯株死亡。3~8年生樹罹病后,生長勢衰弱,生育期推后,果實小而干硬,早期脫落或不堪食用,2~3年后死株。9年生以上的梨樹發病較少。 [病原]病原為梨樹疫腐病菌Phytophthara cactorum (Lebert et Cohn) Schroter.屬鞭毛菌亞門真菌。(1)形態。無性階段增生游動孢子及厚垣孢子,有性階段產生卵孢子。(2)特性。病菌菌絲生長溫度為10~30℃,最適溫度為25℃。(3)寄主。梨。 [侵染]病原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絲體在病組織內或土壤中越冬,靠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從傷口侵入。在蘭州地區,梨樹生長季節均可發病,7~9月份間擴展較快。 [發生規律](1)品種因素。梨樹品種間發病差別較大,蘋果梨易感病。(2)氣候因素。高溫多雨是發病的主要因素。(3)栽培因素。果園積水時間過長、雜草叢生易加重發病。一般1~3年生幼樹易發病,4年生以后發病較少。草莓上的疫腐病原可侵染梨樹。 [防治](1)農業防治:選用杜梨、酸梨作砧,高位嫁接,接口高出地面20厘米。低位苗適當淺栽,使砧木露出地面,以防病原從接口侵入。已深栽的梨樹應扒土、曬接口。梨園內及其附近不種草毒。灌水要均勻,勿積水,改漫灌為從小渠分別引水灌溉。對樹干上的病斑應及時刮治,或用刀尖的病部縱向劃道,深達木質部,隔距離5mm左右。(2)藥劑防治:在5月份降雨前或灌水前,對樹干基部噴灑72%克露可濕性粉劑500倍或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刮除病斑后涂抹果康寶10倍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