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Walnut sun moth異名核桃黑 核桃舉肢蛾學名: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屬鱗翅目,舉肢蛾科。為害核桃。 [為害癥狀]幼蟲蛀食核桃果實和種仁,被害果變黑,故稱“核桃黑”,常提早脫落。第2代幼蟲多于青皮內蛀食,被害處變黑很少落果。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河北、山西一年發生1代,北京、陜西1~2代,河南2代。(2)越冬及初次蟲源:以老熟幼蟲于樹冠下土中,或在雜草中結繭越冬,少數可在干基皮縫中越冬。(3)發生因素:①氣候因素。一般窩風陰濕處和深山區發生重,避風向陽干燥處和淺山區發生輕。陰坡地比陽坡地、溝里比溝外發生重。②栽培因素。凡是土壤濕度大、雜草叢生處發生必重。荒坡地比經常耕作地發生較重。成蟲羽化期多雨潮濕的年份發生重,干旱年份較輕。 [形態](1)成蟲:雌蛾體長4~8mm,翅展13~15mm,雄蛾體較小。體黑褐色,有光澤。觸角絲狀.密被白色茸毛。頭胸部顏色較深,復眼朱紅色。下唇須發達,向前突出,呈牛角狀彎向內方。前翅狹長,緣毛很長,翅上有4個明顯的小白斑。后翅披針狀,緣毛長于翅寬。后足較長,一般超過體長,棲息時向體側后方舉起,故名舉肢蛾。后足脛節中部和端部有黑色毛束。體腹而銀白色。(2)卵:橢圓形,長0.3~0.4mm,初產乳白色,后漸變為黃白色,孵化前呈紅褐色。(3)幼蟲:初孵幼蟲乳白色,頭部黃褐色。老熟幼蟲體長9~13mm,淡黃色,體背中央有紫紅色斑點。腹足趾鉤為單序環狀。(4)蛹:蛹:紡錘形,黃褐色,長4~7mm。初期為黃白色,近羽化時呈黑褐色,并可見紅色復眼,氣門突出少蛹兩側,清晰可見。(5)繭:長橢圓形,褐色,長7~10mm。上附草末和細上粒,在較寬的一端有一圈灰白色縫合線,為成蟲羽化時的出孔口。 [習性](1)成蟲:成蟲晝伏夜出,略有趨光性,多在樹冠下部葉背活動和交配。卵多散產于兩果相接的縫隙處,少數產于梗洼、萼洼、葉腋,或葉上。(2)幼蟲:幼蟲蛀入果實內,縱橫食害,形成蛀道,糞便排于其中。蛀孔外流出透明,或琥珀色水珠,此時果實外表無明顯被害狀,后則青果皮皺縮變黑腐爛,引起大量落果。 [防治](1)農業防治:①深翻樹盤。晚秋季或早春深翻樹冠下的土壤,破壞冬蟲繭,可消滅部分越冬幼蟲,或使成蟲羽化后不能出土。②摘除被害果。受害輕的樹,在幼蟲脫果前及時摘除變黑的被害果,可減少下一代的蟲口密度。(2)藥劑防治:(1)成蟲產卵盛期及幼蟲初孵期,樹冠噴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殺滅菊酯乳油3 000倍液等,隔10~15天噴1次,共噴3次,將幼蟲消滅在蛀果之前,效果很好。②成蟲羽化前,或個別成蟲開始羽化時,在樹干周圍地面噴施50%辛硫磷乳油300~500倍液,用藥7.5kg/hm2,以毒殺出土成蟲。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