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Chestnut seed mold rot異名栗黑斑病 栗種仁斑點病主要為害果實,收獲期與好果無明顯的差異,貯運期發病,果實變質、霉爛;該病為害栗樹的枝干,引起干腐病。 [為害癥狀]主要危害果實,也為害枝干。有3種癥狀。(1)黑斑型。外種皮及內種皮多數正常,少數果尖端變褐,種仁表面產生不規則形的壞死斑點,灰黑色至黑色。病部深入種仁內部,切面灰色至灰黑色等。部分病粒切面有灰白至灰黑色的條紋狀空隙。(2)褐斑型。種仁表面產生褐色壞死斑,深入種仁內部,為白色、淡褐色、黃褐色,部分病斑切面有灰白色至灰黑色的條紋狀空隙。(3)腐爛型。種仁呈褐色或黑色干腐或軟腐。 [病原]病原為多種真菌混合侵染。主要有:盤長孢狀刺盤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茄腐皮鐮刀菌Fusarium solani (Mart.) App.et Wr.;三隔鐮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Corda) Sacc.;串珠鐮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擴展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 (LK.) Thomo,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炭疽菌和鏈格孢菌主要引起黑斑型癥狀;鐮刀菌和青霉菌主要引起褐斑型癥狀,而腐爛型則是他們的后期癥狀。 [侵染]病原在落地栗苞及樹上病枯枝中越冬。從6月上中旬至7月中下旬已侵入栗實,至采收、貯運期才發病,有潛伏侵染現象。 [發生規律](1)發病時期。板栗近成熟時出現癥狀,成熟至采收期病粒稍多,沙藏及貯運中病情迅速增加,經過15~25天到加工時期達到發病高峰。(2)環境因素。沙藏溫度在25℃左右,利于發病。栗仁表面失水加速病斑擴展。栗癭蜂為害嚴重,發病重。老樹、弱樹發病重。早熟早采發病重,晚熟晚采發病輕。采收、貯運過程中機械損傷多,加重病害發生。 [防治](1)農業防治:加強栗樹管理,增強樹勢,避免栗癭蜂等為害。及時刮除樹上的干腐病斑,剪除病枯枝;采收時注意減少栗果的機械損傷;發病嚴重的果園,栗果采收后用7.5%鹽水漂洗,除去漂浮的病果粒。(2)藥劑防治:從6月中旬開始噴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藥15~20天噴1次,連續3次。(3)貯藏。降低貯運期溫度、保持栗仁正常含水量,減少機械傷口可有效控制病害的發生發展。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