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 介 英文名異名荔枝癭壁虱、毛蜘蛛、毛氈病、象皮病等。 荔枝癭螨Eriophyes litchii Keifer屬蜱螨目,癭螨科為害荔枝、龍眼。海南、廣東、廣西、福建及臺灣等省區。 [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荔枝葉片,其次為害花穗、嫩莖及果實以成螨、若螨吸食寄主汁液,引起為害部位畸變,形成毛癭毛癭內的寄主組織因受刺激而產生灰白茸毛,以后逐漸變成黃褐色、紅褐色至深褐色,形似毛氈狀被害葉片毛癭表面失去光澤,凹凸不平,甚至腫脹、扭曲花器受害,器官膨大,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幼果被害,極易脫落,影響荔枝產量成果被害,果面布滿凹凸不平的褐色斑塊,影響果實品質 [發生規律](1)發生世代: 一年發生10余代。 (2)越冬及初次蟲源: 以成螨或若螨在毛癭中越冬。 (3)發生因素: ①氣候因素。日平均氣溫在24~30℃之間,降水量較多,相對濕度在80%以上,加上新梢抽發多時,癭螨種群數量上升,為害加重,但遇臺風雨或暴雨沖刷,螨口密度則降低。②栽培因素。一般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園,樹勢弱,植株生長不良,枝條過密,被害較嚴重。癭螨不喜歡太用光直射,故樹冠下部及中部受害較重。③天敵。主要的天敵有卵形真綏螨、具瘤神蕊螨、尼氏真綏螨、江原純綏螨、夏威夷植綏螨等。在廣州,卵形真綏螨種群數量大,是控制荔枝癭螨的優勢種,并且易于人工大量繁殖,大有利用前景。夏威夷植綏螨和具瘤神蕊螨發生數量也較多。 [形態](1)成螨:體極微小,長0.12~0.16mm,寬0.028~0.050mm,乳白色或淡黃色前體近三角形,表面光滑,具剛毛2根、足2對,伸向前方,足的基節、股節、脛節及膝節上各具剛毛1根,無放射狀毛后體密生環紋,背、腹環數不一,背面66環,腹面54環,體末端漸細,臀部具長毛2根,末端具偽足1對,生殖板表面光滑,位于第5至7環紋之間,半橢圓形。(2)卵:球形,光滑,直徑0.068~0.087mm初產時無色透明,后逐漸變為乳白色,近孵化時淡紅色。(3)若螨:末齡若螨體長0.10~0.11mm,形似成螨后體環紋不明顯,尾端尖細,不具生殖板。 [習性]初孵若螨在嫩葉背面或花穗上取食,被害處在5~7天后便出現黃綠色斑塊,上生稀疏、白色半透明茸毛,12~15天后,斑塊逐漸擴展,茸毛增多且變為淺黃白色,隨后茸毛密集而依次變為黃褐色、紅褐色、深褐色成螨、若螨分散生活在毛癭中,毛癭形成初期,只在毛癭基部爬行,后期茸毛密而長,便在茸毛間上下蠕動爬行時蟲體成拱形,腹末偽足抵住物體表面取食時,蟲體位置與葉面垂直早晚溫度較低時,不太活動,中午溫度升高,則在茸毛中爬行。 [防治](1)農業防治: 采果后剪除被害枝葉、弱枝、過密枝、蔭蔽枝和枯枝,集中燒毀,改善果園通風透光條件,減少蟲源。搞好常規管理,合理施肥,增強樹勢,提高植株的抗逆性。控制冬梢抽發,惡化和中斷食料來源,減少越冬蟲源,從根本上提高抗御能力,控制為害。 (2)生物防治: 保護和利用自然界中的捕食螨等天敵,控制癭螨發生數量具有積極作用。 (3)藥劑防治: 冬季剪除病蟲枝葉后,噴石硫合劑1 000倍液一次,4月中下旬噴一次尼索朗+敵百蟲;7月中下旬噴一次尼索朗+40%水胺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尼索朗+40%氧樂果乳油1 000倍液等。
更多問題,點擊聯系我們給我們您寶貴的建議。